新闻中心

从企业需求到课堂教学:逆向工程与 3D 打印技术课程校企协同备课,推动课程向 “实战型” 升级

信息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5-10-16 浏览次数:

从企业需求到课堂教学:逆向工程与 3D 打印技术课程校企协同备课,推动课程向 “实战型” 升级

为深化产教融合,精准对接行业人才需求,10月15日下午,逆向工程与3D 打印技术课程组全体教师与3D 扫描仪、3D 打印机厂家技术团队齐聚实训中心,开展一场聚焦“技术赋能教学、校企共育人才”的集体备课活动。活动中,课程组教师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,与企业技术人员深度对话,共同擘画课程建设蓝图,彰显了校企携手培育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坚定决心。

教师主动破局,锚定行业需求优化教学

备课伊始,课程组教师率先围绕 “课程培育目标如何匹配企业岗位需求”“毕业生素质能力如何对接行业技术标准” 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研讨。面对逆向工程与 3D 打印技术快速迭代的现状,教师们主动梳理教学痛点“传统教学中,学生对扫描设备的实操认知停留在基础机型,与企业尖端设备存在差距。” 为此,他们提前调研行业头部企业技术参数,整理出 “点云处理效率提升方案”“复杂零件打印工艺优化路径” 等几项教学改进方向,为校企协同备课提供精准靶向。

校企协同备课确定教学内容

在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研讨环节,教师们结合近年就业数据,提出 “既要掌握逆向建模、3D 打印核心技术,更要具备设备故障排查、工艺创新设计能力” 的培育思路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他们主动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拆解岗位能力模型,将 “ISO 10360 扫描公差标准”“AI 辅助点云降噪技术” 等行业前沿内容纳入教学大纲,推动课程知识体系从 “基础型” 向 “实战型” 升级。

企业赋能教学,尖端设备展示打开育人新视野

“这台激光扫描仪精度可达 0.02mm,每秒能采集 1000 个以上数据点,目前已应用于航空叶片、医疗植入物等高精度零件扫描场景。” 活动现场,企业技术人员带来了行业尖端的 3D 扫描与打印设备,通过现场演示、实操教学的方式,直观展示设备在汽车覆盖件检测、个性化医疗模型制造中的应用流程。从设备参数调试到扫描数据处理,从模型重构优化到 3D 打印后处理,技术人员细致讲解每一个环节的技术要点,并不时与教师互动,“这个功能可融入实训课程,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真实操作流程。”

企业技术人员向教师们展示仪器设备功能

面对教师提出的“如何将设备实操融入课堂教学”“如何设计实训项目” 等问题,企业技术人员现场制定解决方案:一方面提供设备操作手册、最新算法培训视频等教学资源,另一方面承诺每季度派技术人员到校开展设备维护培训,确保教师能熟练掌握尖端设备教学方法。课程组教师全程认真记录、积极提问,主动对接设备教学转化路径,现场敲定 “基于尖端扫描仪的汽车零部件逆向创新实训项目”,计划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任务,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行业前沿技术。

校企同心聚力,共绘人才培育新蓝图

此次备课活动中,校企双方不仅明确了课程建设的核心方向,更达成了长期协同育人共识。课程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 “三阶段培育计划”,第一阶段,依托学院现有的3D 打印机、即将购买的高精度扫描仪,建设 “校企联合实训基地”,满足 2 人 / 组的实操需求;第二阶段,联合开发 “逆向工程创新案例库”,收录汽车油泥模型数字化重构、医疗植入物个性化打印等数个行业标杆案例,以任务驱动模式提升学生实战能力;第三阶段,建立“教师 - 企业技术人员”双导师制,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实训指导与毕业设计评审,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无缝衔接。

“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度交流,我们不仅更新了教学理念,更明确了人才培育的方向。”课程组负责人表示,未来将持续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,定期与企业开展联合备课、技术研讨活动,将行业尖端技术转化为教学资源,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企业级项目经验。企业技术团队也承诺“将全力支持课程建设,开放技术研发资源,与学校共同打造‘教学 - 实践 - 就业’一体化育人链条,为行业输送更多懂技术、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。”

此次集体备课活动,既是课程组教师主动对接行业、创新教学模式的生动实践,也是校企双方深化产教融合、共育人才的重要举措。未来,逆向工程与 3D 打印技术课程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,持续推动校企协同向更深层次、更广领域发展,为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注入更强动力。

撰稿:吴庆玲

初审:孙江波

复审:杨天时

终审:张立华

联系我们
  • 0431-85541134
  • 吉林省长春市新电台街63号
关于我们